Tuesday 10 September 2013

一般香港人對本地土生土長的南亞裔人群,認識膚淺,偏見纍纍。近年在平等機會、共融政策的大氣候推動下,主流社會對南亞裔人群的認識,稍微改善。Michael Chugani(褚簡寧)的故事,彷如一面鏡子,讓我們照見少數族裔如何香港中英文化的窄縫中,脫穎而出


政治 幽默 學英文
褚簡寧專訪

不中不英,又中又英,他是印度裔美國人褚簡寧(Michael Chugani)。在香港土生土長,一開口就是流利廣東話,筆下的英文專欄詞鋒銳利,一矢中的,在悶到喊的政治中找出笑料,佐以生動英文教學,他的著作就是學好英文的良方。

從事政治記者三十多年,褚簡寧的獨家新聞戰績彪炳:回歸前中英談判破裂、鄧蓮如退休、變通以訪問克林頓和彭定康、專訪賴昌星等等,他的問題尖銳,閱人無數,他說:「做Politicians,要有sense of humor。」



網絡世代草根文化文:劉細良

對於中國互聯網的想像,大家會想到「河蟹」、「翻牆」, 但倒過來想,這些字詞的出現,實質是建基於中國的監控文化, 於是我們得出了結論︰網絡與現實,兩者不是割裂的。 那麼,中國內地新近出現的詞語︰屌絲,又是在一個怎樣的社會脈絡下產生呢?


[...] 「屌絲」其實已脫離原有粗俗意義,成為內地潮語,它泛指一班活躍網絡的年輕人,他們有多少「毒男」、「宅男」性質,屬社會上弱勢一群,草根低收入,做 junk job 唯一娛樂是上網。相對於「屌絲」草根就是「高富帥」精英,有錢,名牌大學及富二代。屌絲這名堂其實並不重要,正如「高登仔」,不過是一種稱呼,但其背後是反映內地社會分化帶來的文化矛盾,也給市場行銷帶來了一個全新概念。[...]

[全文見:http://www.books4you.com.hk/70/pages/page7.html]